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推演了一条原则,叫作“心理的距离”。什么叫“心理的距离”呢?比如说海上的雾,乘船的人在海上遇到大雾,是一件不畅快的事,乘客喧嚷,人们心焦气闷。但换一个观点来看,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你姑且聚精会神去欣赏,这不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吗?这两种经验完全起于观点的不同。在前一种经验中,海雾和你关系密切,距离过于接近,所以你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在后一种经验中,你把海雾摆在实用世界以外去看,使它和你的实际生活中间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此时,你能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它。这就是美感的态度。
②艺术是最切身的,是不能脱离情感的。就超脱目前实用的效果说,科学家也和艺术家一样能保持“距离”,但两者的“超脱”是不相同的。科学是一种最不切身的(就是说最重客观的)活动,艺术却是一种最切身的(也就是说最重主观的)活动。之前我说过,观赏美的形象时需“失落自我”,何以现在又说艺术是最“切身的”活动呢?这两句话不但不冲突,而且归根到底还只是一句话,艺术不能脱离情感。情感是“切身的”,在美感经验中,情感专注在物的形象上面,所以我忘其为我。
③艺术能超脱实用目的,却不能超脱经验。艺术是最切身的,是要能表现情感的,所以观赏者对于所观赏的作品不能不了解。如果他完全不了解,便无从产生情感的共鸣,便无从欣赏。了解是以已知经验来诠释目前事实,如果对于某种事物完全没有经验,便不能完全了解它。反过来说,我们愈能拿自己的经验来验证作品,也就愈能了解它,欣赏它。我们每读到好诗文时,就惊讶作者“先得我心”,觉得非常快慰。希腊雕刻家造神像时,还是以凡人为模型。但丁描写地狱,也还是拿我们的世界做蓝本。凡是艺术作品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惟其是旧材料,所以旁人可以了解;惟其是新综合,所以见出艺术家的创造,和实用世界有距离。比如“吹皱一池春水”一句词所用的字都是人人所认识的,“皱”和“春水”的景象也是人所常见的,不过把这六个字综合在一起却是冯延巳的新创。艺术家尽管自己不落到人情世故的圈套里,可是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不了解人情世故;艺术尽管和实用世界隔着一种距离,可是从来也没有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人生的返照。
④如果“距离”消失,欣赏者就由审美的态度回到实用的态度了。欣赏者对于所欣赏事物的态度通常分为“旁观者”和“分享者”两类,“旁观者”置身局外,“分享者”设身局中,分享者往往容易失去我和物中应有的距离。一个旁观者看见演曹操的戏,看到曹操的那副老奸巨猾的样子,不觉义愤填膺,提起刀就要走上台去砍那位扮演曹操的演员。一般演戏者,扮演到使观众忘其为戏时,技艺已算到家了,但是观众在忘其为戏时便已失去美感的态度,像上文用刀砍扮演曹操的演员是由美感的世界回到实用的世界去了。看戏到兴酣之际鼓掌叫好,一方面虽是表示能欣赏,同时却也已离开欣赏的态度而回到实用的态度。这都是“距离”的消失。
⑤照这样看,在美感经验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实际生活;一方面要忘我,一方面又要拿我的经验来印证作品,这不显然是一种矛盾吗?事实上确有这种矛盾,就是布洛所说的“距离的矛盾”。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保持“适当距离”。“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审美感受,“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
(摘选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心理的距离》)
材料二: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能够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另是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樊)。在这些诗人的眼中,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已彻底改变了,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这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等,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聚精会神欣赏海雾带来的愉悦感,说明美感的态度是一种超出实用的客观态度。
B. 在美感体验达到忘其为我的境界时,情感正专注于物,处于“失落自我”的状态中。
C. 当欣赏者看戏到兴酣之际鼓掌叫好时,他已经由“旁观者”转化成了“分享者”。
D.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诗句中竹子在诗人心中已经不是竹子,而是艺术品,有了美的意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借但丁以现实世界为蓝本描写地狱的事例意在证明艺术是不能超脱自身情感的。
B. 虽然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情感要变成艺术,必须要艺术家观照品味,把情感客观化。
C. 因为艺术与实际生活有距离,所以创作者应致力于拉大艺术作品与观赏者生活距离。
D. 心理距离的远近极其重要,如果心理距离太近,会导致审美情感过重,实用性过强。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中“适当的距离”的一项是( )
A. 有网友因憎恶反派施加于主角的种种恶行,跑到演员微博账号下谩骂演员本人。
B. 舞台剧演出时,编导在演员表演区和观众区之间划一道线,警告演员不得越过。
C. 在中国旧戏里,角色往往带着面具,说话时还带着歌唱的声调,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D. 国外友人在你家里对桌上的碗碟、传统的家具等大加赞赏,你却感觉很平常。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①段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5. 艺术最忌陈腐,艺术家总是用陌生化的手法带给欣赏者全新的感受。如《西游记》中的人、事、景、物大多怪诞不经,却能被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请结合材料中“适当的距离”的观点谈谈你对《西游记》中运用的“幻中求真”手法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
风景谈(节选)
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渲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枣子岚垭)
文本二:
1938年底茅盾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讲学。1940年5月26日到10月10日,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11月下旬到达重庆后不久,就写了这篇“见闻录”式的散文。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他在《回忆录二十七】》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影片《塞上风云》写起,交代了写作的缘由,还由此引出下文对猩猩峡外的沙漠的描写。
B. “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巧妙地交代了他们的身份,也表现出这个团队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
C. 选文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不断转换角度,给读者展现了沙漠驼阵、高原归耕、河畔声喧、黎明剪影等画面。
D. 作者在“黎明剪影”图中选择号兵和哨兵,因为号兵象征军令和指挥,而哨兵是边区军民的“眼睛”,是保卫边区的第一道屏障,起到了以少胜多之效。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沙漠驼铃”“高原归耕”两部分在描写画面时,都是先写点,再写面,由少到多,由远及近,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B. “难道这不是风景吗”“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等反问句的使用,能够使人警醒,并促使读者对眼前景象进行思考。
C. 作者善于用准确、生动、精炼语言去描写景物,比如学员晚归图中用“幻成”写出了彩霞的绚烂多变,用“冲”“跌”等动词描写水的态势。
D. 作者由景而情,从实而虚,用一系列富于哲理的抒情句发掘不为国统区读者所知的“风景”的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8. 请解释文本一画线句子的含义。
9. 文本二点明了文本一最大的写作特色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和诗歌阅读(本题共7小题,29分)
材料一: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节选自《通鉴记事本末·秦灭六国·谏逐客书》)
材料二: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读李斯传
曹邺
一车致三毂,本图行地速。
不知驾驭难,举足成颠覆。
欺暗尚不然,欺明当自戮。
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不见三尺坟,云阳①草空绿。
【注】①“云阳”是李斯被处决的地方。后世戏曲、小说常用以称行刑的地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B. 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C. 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D. 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通“纵”,即“合纵”,是战国时期六国合力抵抗强秦的策略。与之相对的策略是“连横”。
B. 宾客,这里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中的“宾客”意思相同。
C.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D. 五刑,中国古代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腰斩属于大辟之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侯各国的人才来到秦国都是为了游说做间谍的,李斯也是如此,所以秦国的宗室大臣建议秦王把所有的客卿都驱逐出境。
B. 李斯用举例、对比的方法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客卿。
C. 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杀死,所以自己尽忠而死是应该的。
D. 李斯被人轮流反复审问,以实对答,就遭严刑拷打,当二世派人验证口供时,不敢再改,承认了自己罪状。
13. 下列对材料三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端两句:给车加上三轮车毂,就能跑得很快。以车轮为喻,借具体物象来展开议论。
B. 三四句,一个“成”字,加深了诗的韵味,为后边的议论、感叹作了铺垫。
C. 五、六句,指责之情、讥讽之意已十分明显。“自戮”是他多行不义的必然结果。
D. 全诗以李斯的悲惨下场作为结束,以景结情,具有“韵外之致”,引人深思。
14. 把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
(2)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
15. 李斯为什么说自己“有罪七”?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16.“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为材料三全诗的主旨所在,深刻形象。请简要分析。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次北固山下》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时序交替之理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认为天地万物都各有自己的归属,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___________。一百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擎民族精神火炬,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自力更生,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思想和艺术才能___________,作品才能传之久远。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故步自封、___________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___________、久久为功。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历久弥新 相提而论 萧规曹随 朝乾夕惕
B. 历久弥新 相提而论 陈陈相因 宵衣旰食
C. 历久弥坚 相得益彰 萧规曹随 宵衣旰食
D. 历久弥坚 相得益彰 陈陈相因 朝乾夕惕
19.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
B. 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
C. 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自力更生,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
D. 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自力更生,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有太空转身实验、浮力消失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等项目。在太空转身实验中,航天员上半身向左转动时,按照角动量守恒的原则, ① 。在浮力消失实验中,乒乓球放到水里以后,不再上浮,而是 ② 。在水球光学实验中,水球变成了两个透镜,外圈成为了一个凸透镜,所以呈现出一个倒立的像,内圈相当于变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 )。因此可以在水球中同时看到一正一倒的两个像。在地面环境中,将泡腾片扔进水球里,就能看到气泡上浮,可在中国空间站的失重环境中,因为 ③ ,泡腾片扔进水中产生的气泡不再上浮,而是相互挤压。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个正立的像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B. 这个时候又出现了正立的一个像
C. 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
D. 一个正立的像在这个时候被发现了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北”“化”这三个字都是由“人”而来的同体会意字(见下图甲骨文示例),相随而“从”,相背而“北”,相转而“化”。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 C “他已经由‘旁观者’转化成了‘分享者’”表述错误。
2.B A.材料一借但丁的事例意在证明艺术是不能超脱自身经验的。C.“所以创作者应致力于拉大艺术作品与观赏者生活的距离”因果不当。D.“会导致审美情感过重”分析有误,心理距离太近,会导致审美感受减少或消失。
3.C A.从材料一第④段可知,网友的做法是由美感的世界回到实用的世界去了,没有距离。B.演员和观众之间划线是空间距离,不是审美的心理距离。D.“你”与家里的物品距离太近难以产生美感。
4. 这一段首先提出“心理的距离”这一中心话题;接着设问,举例引出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然后运用对比分析形成两种感受的不同原因;最后总结第二种态度就是美感的态度。
5. ①适当的距离即“不即不离”,它既不会因距离过远而让欣赏者无法理解,也不会因距离太近或消失而让作品缺乏美感。②《西游记》作者运用的“幻中求真”手法符合材料中“适当的距离”(不即不离)的观点。“幻”即“不即”,是指小说中人、事、景、物大多怪诞不经,这种创新的艺术处理能够拉开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容易产生审美心理;“真”即“不离”,是指小说中师徒四人的故事有生活原型,四人的真性情也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③正是“幻中求真”这种手法的运用才使得读者既感觉新奇有趣又似曾相识,从而赢得了他们的喜爱。
6. B “也表现出这个团队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错误,“惯拿调色板”“经常不离木刻刀”“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只能体现其身份特点,不能体现顽强不屈的精神。
7. A “都是先写点,再写面”错误,“高原归耕”不是先写点,再写面。
8. ①“自然是伟大的”指大自然的美,即沙漠的纯然一色,苍茫寂静。②“人类更伟大”指人类活动的美,即昂然高步的骆驼、整齐排列的方阵、猩红方形的大旗,给沙漠带来了庄严妩媚的美。③作者通过赞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活动,歌颂人类的伟大,定下全文的基调。
9. ①文章描绘了四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不仅写了自然风光,也包括了人的活动。②文章热情讴歌了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赞美了延安军民崇高的精神面貌,体现了政治性。③文章正是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的活动来表达作者对根据地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体现了文章主旨,寓意深刻,含蓄委婉。
10. D
11. C “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错误,应是所祭的谷神叫“稷”,土神叫“社”。
12. A “诸侯各国的人才来到秦国都是为了游说做间谍的,李斯也是如此”错误。
13.A “就能跑得很快”错误。“本图行地速”意思是本来的意图是求快,“图”是“想”,而不是“就能跑得很快”。
14. (1)秦王最终采用了李斯的策略,秘密派遣能言善辩的人携带黄金珠玉去游说各国的诸侯。
(2)现在(二世)对自己的兄弟施以违反常情常理的残暴手段,不考虑会有什么灾祸;迫害、杀戮忠臣,也不考虑会有什么灾殃。
15.李斯自认为有功,他说自己“有罪七”,是正话反说,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希望二世醒悟从而赦免他。
16.①形象性:运用比喻的手法,用“一个人的手难以遮住天下人的耳目”来体现“一个人做事欺瞒不了天下人”的观点,不仅锋利机警而且妙趣横生。②深刻性: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一方面加强专制主义统治,另一方面又企图遮掩其罪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的宗室大臣们议论说:“各诸侯国来秦国做官的人,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来游说,挑拨我们君臣之间关系的,请大王把他们全部驱逐出境。”于是秦王下令在全国进行大搜索,下逐客令。客卿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他在被驱逐将要离开秦国时,上书给秦王说:“从前秦穆公到处征求贤士,从西方的戎地得到由余,从东方的宛地得到百里奚,称霸西戎。秦孝公利用商鞅实行变法,使各国亲近归顺,以至今天秦国得以富强安定。秦惠王采取张仪的谋略,拆散东方六国的合纵之盟,使各国都归附秦国,为其效力。秦昭襄王得到范雎,王室的权利得以强化,权贵的势力被遏制。这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客卿的力量,成就了秦国的功业。由此看来,客卿有哪些地方对不住秦国呢!美色、音乐、宝珠、美玉都不产于秦国,可是大王您使用的很多;而大王在选用人才方面却不是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人一律不用,并将他们驱逐出境。以此可以看出,您所看重的只是美色、音乐、宝珠、美玉等,而看轻的是人才。现在您抛弃别国的民众,让他们去资助敌国,排斥各国的宾客,让他们去为诸侯国建立功业,这就如同把武器借给入侵自己国家的敌人,把粮食送给强盗。”于是秦王下令召回李斯,恢复了他的官职,废除了逐客的命令。秦王最终采用了李斯的策略,秘密派遣能言善辩的人携带黄金珠玉去游说各国的诸侯。对诸侯国中那些有名望、有权势的人,凡是可以收买的就出重金收买,并结交他们;不肯被收买的,派刺客用利剑将其刺杀,利用离间计谋,挑拨各国君与臣之间的关系,然后派良将率军攻打各国。这样,在几年之内,秦国终于兼并了天下。
材料二
赵高查办李斯。李斯被捕后并套上刑具,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唉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忠非其人。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现在二世对自己的兄弟,施以违反常情常理的残暴手段,不考虑会有什么灾祸;迫害、杀戮忠臣,也不考虑会有什么灾殃。大力修筑宫殿,加重对天下百姓的税收,不吝惜钱财。这三件措施实行之后,天下百姓不服从。现在造反的人已占天下人的一半了,但二世心中还未觉悟。”
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丞相一案,对他加以惩处。赵高惩治李斯,拷打他一千多下,李斯不能忍受痛苦的折磨,冤屈地招供了。李斯之所以不自杀而死,是他自负能言善辩,又对秦国有大功,确实没有反叛之心,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希望二世能觉悟过来并赦免他。李斯于是在监狱中上书说:“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我来秦国赶上领土还很狭小,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士兵不过几十万。我用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执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暗中准备武装,整顿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所以终于威胁韩国,削弱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最后兼并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王,拥立秦王为天子。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秦国的疆域并不是不广阔,还要在北方驱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国的强大。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用以巩固他们同秦王的亲密关系。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建立社稷,修建宗庙,以显示主上的贤明。这是我的第四条罪状。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名。这是我的第五条罪状。修筑驰道,兴建游观之所,以显示主上志满意得。这是我的第六条罪状。减轻刑罚,减少税收,以满足主上赢得民众的心愿,使万民百姓都拥戴皇帝,至死都不忘记皇帝的恩德。这是我的第七条罪状。像我李斯这样作臣子的,所犯罪状足以处死,本来已经很久了。皇帝希望我竭尽所能,才得以活到今天,希望陛下明察!”奏书呈上之后,赵高让狱吏丢在一边而不上报,说:“囚犯怎能上书!”
赵高派他的门客十多人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流往复审问李斯。李斯改为以实对答时,赵高就让人再拷打他。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以为还和以前一样,终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
17.①.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②.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8.D 第一空,历久弥坚:经历时间越长久,越显得坚定不移。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根据语境,“初心”与“历久弥坚”搭配更合适,排除AB;第二空,相得益彰 :指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提而论:把不同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来谈。语境指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相互配合,使作品变得更好,应用“相得益彰”;第三空,陈陈相因:多比喻沿袭老一套,无创造革新。萧规曹随:比喻依照成规办事。语境为“传承”,与“相因”照应,应用“陈陈相因”,排除C;第四空,朝乾夕惕:意思是人们要是白天始终很勤奋,到晚上又能严格要求自己,很警惕,那就不会有什么过失。后多形容一天到晚都很勤奋很谨慎。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语境不指“政务忙碌”,应用“朝乾夕惕”。
19. B
20. 构成:本体为“质量”,喻体为“生命线”,比喻词是“作为”,相似点为二者的重要性。表达效果:强调突出了提高质量对于文艺作品的重要性,表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1. C
22. ①下半身就会向右转 ②停在了水中 ③浮力的消失
23.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包括两个部分,漫画与文字解说。
首先明晰材料中对这三个字的理解。一方面,“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自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是从人生哲学的层面,从一个人完整的人生历程的角度去说的。我们首先要模仿父母师友名人名家的优点,这是间接经验的获得,即“从”;之后会产生精神和行为上的双重叛逆,即“北”;最后,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一切为我所用,进入“化”的阶段。从人生纵向的年龄层面上看,从一定程度上,幼年善“从”,青年善“北”,老年善“化”。
另一方面,“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这一句更多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说的,这三字之妙蕴含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去其恶而“北”之,力求为我所用而化之。在为人处事上,既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历史,尊重过去,又要学会质疑一切,养成独立思考之品格,进而获得精神层面的升级,成为善“化”的智者。
从三者的关系角度来说,“从”是“北”的基础,有所学有所得才能有所“北”,有“从”,“北”才不是空穴来风,任性妄为;“北”是“化”的前提,盲从的人缺乏思考的能力,会“北”善“北”的人才能切中事物之要害,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升级,留下自己的生命印记,最终成为拥有知识产权的强者;“北”是“从”的补充,我们不能为了“北”而“北”,因此在质疑的同时不能缺失内心的感恩与柔情,“北”是对“从”的补充,使其不至于陷入盲从之淖,“北”是为人的锋芒,也是立世的脊梁;“化”是“北”的目的,质疑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学,而是希望改变现实的不尽人意,建构更为美好的世界,使自己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质疑者和改变者,因此在解构的同时,还要建构,这就是以“化”为终点的。
在立意上可以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可以就其中一字或两字加以生发,联系社会生活加以分析。
立意:
1.逐鹿于林,与林合一,行走于世,“化”我于世。
2.择其善者而“从”之,去其恶而“北”之,力求为我所用而“化”之。
3.做善“化”的智者。
2、本站永久网址:https://www.yuanmacun.com
3、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
4、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6、本站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更新。
源码村资源网 » 免费开挂的软件太空杀(太空杀辅助器下载)
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