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年九月发布《关于教育领域扩大投资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指出,围绕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攻关任务,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支持信息系统、计算机终端、数据中心的国产化替代等。根据相关规定,原则上采购国产仪器。因此,各高校、高职等学校将优先采购国产仪器。
此外近期央行和财政“千亿政策贴息+专项再贷款”组合拳,进一步引爆各地的高校信息化建设采购潮,高校、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需求迎来全面爆发。
作为国产数据库、安全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优炫软件结合信创业务特点和教育信息化行业特色,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技术为核心的产品矩阵,已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大中专院校得到广泛使用,支撑校园办公、教学等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高效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助力教育信息化建设国产化改造、推动智慧校园建设进程。
优炫数据库,夯实智慧校园数据底座
数据是智慧校园的核心,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储存、分析和处理,使数据实现流动性,从而实现数据的价值。数据库作为海量数据的坚实底座,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炫数据库基于高可用集群架构等多重保障机制,实现故障主备节点自动切换,保障智慧校园业务持续可用不中断,通过多种灵活的部署方式,满足智慧校园多场景应用对不同平台、系统环境部署的需求。绵阳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大学、重庆市荣昌中学等学校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均采用了优炫数据库产品及服务,为学校各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建立起全面可靠的支撑与保障。
操作系统安全增强系统
主机安全防护技术深厚
作为优炫软件“拳头”产品之一,优炫操作系统安全增强系统CDPS历经多年的产品迭代与技术创新,沉淀了大量实战场景经验,具备部署方式灵活、防护层次覆盖广、系统资源占用低等优势,解决云环境、物理环境及混合环境下的安全管控问题。产品广泛应用于政务、金融、能源、医疗、教育等领域。面对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西南民族大学、教育部考试中心及多省市教育局等均采用了优炫操作系统安全增强系统,产品在遵循等保2.0、关基保护条例、数据安全法等标准要求下,从资产管理、漏洞管理、合规基线、系统入侵防御、微隔离多维度为高校信息系统实现全方位主机安全防护,在整体性能稳定、安全性高、成本及用户体验等方面深得客户一致认可与好评。
面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国产化进程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优炫软件将基于数据库、主机安全、大数据分析、智能运维等自主产品,紧密结合高校、职校、教育单位等实际需求,为智慧校园各个环节提供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撑,联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护航智慧校园建设,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
29个省市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规划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摘录)
推进教育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发展
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努力构建新技术环境下的⼈才培养、教育服务和教育治理新模式,以新技术激发教育活力,培育教育发展新动能。
1.大力发展数字教育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技术集成应用为引擎,加速形成数字教育创新发展的技术体系,加快数字教育势能释放,探索数字教育治理方式,积极面向未来抢占数字教育变革和发展先机。构建覆盖全学科全链条课程资源的“空中课堂”,建设以专业化、智能化线上核心教学平台为承载的“双师课堂”,打造智能化、数据化、浸润式、虚拟化的“融合课堂”。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利用优质数字资源和网络构建不同形态、灵活、高效的学习共同体,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智能化学习。
2.推进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服务
建设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教育大数据广泛汇聚、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推动建立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与服务新模式。完善数据管理机制及标准,构建全时态、多场景、广覆盖的教育大数据资源库,聚焦中小学学位预测、教育评估监测、学生体质健康、校园安全稳定等主题提供决策服务。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企业共建首都数字教育资源库,扩大数字教育资源使用范围。加强“教育公共管理、教育公共服务、教育公共资源”三大教育平台建设,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信息系统深度整合,实现“一站式”管理与服务。
3.建设智能互联的数字教育基础设施
将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教育专用网络基础设施。开展“北京教育云”建设,不断提升各类标准化信息服务水平,满足教育系统各级各类用户对基础设施资源的共性需求。依托5G等网络新技术,逐步推动学校信息化应用“云”,面向师生提供安全、稳定、高校的信息化服务。
上下滑动查看
天津市教育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摘录)
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探索基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到2025年,基本建成“一网五平台”教育信息化新体系,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智慧教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亮点。
1.推进“一网五平台”建设。
完善教育科研网,提升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教育安全平台、终身学习平台、教育治理信息化平台功能。建立市、区两级教育大数据中心。启动“云—网—端”三级架构模式的数字校园建设,加快布局校园5G网络,构建5G智慧教育应用场景。深化“三通两平台”资源应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专栏17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工程
完善天津教育科研网建设,提高主干设备传输能力,提升资源承载能力。提升天津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应用系统整合,实现教育应用集中式管理、一站式服务。完善天津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加强教育资源应用成效分析。建设天津教育安全平台,完善教育系统各级网络防护安全体系,推进校园安全监控指挥中心建设,优化舆情监测平台建设。完善天津终身学习平台,逐步形成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常态化运行模式。建设天津教育治理信息化平台,推进教育数据资源整合,助力教育治理水平提升和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
2.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建立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学关系,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新型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管理体系。支持学校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建设智能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中心,加强虚拟仿真AR和VR教学资源建设,开展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支持学校利用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个性化教学评价系统,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诊断分析、精准评估。创设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课内课外各学科相互融合的智慧教育校园环境。
3.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治理能力。
健全教育系统网信工作体系,提升决策支持、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建立教育教学管理数据系统,发挥教育大数据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决策支撑作用。拓展市、区、幼儿园三级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大中小幼视频监控系统,逐步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支持高校示范性特色化软件学院和网络安全特色学科群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各类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数字签章、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系统建设,加强在线协同办公、非接触式办事、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推进资源配置智能化、教学管理智能化、学校服务智能化。争创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智慧教育示范校。
上下滑动查看
河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摘录)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1.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
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构建以5G和高速地面网络为主要依托的教育网络基础设施,扩大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深入推进教育系统IPV6规模部署。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的泛在网络和智能终端,高效服务教学教研、家校沟通、学校管理,提升教育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教学设备向交互式智能化方向升级,建设以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课堂。结合我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河北教育网”为龙头,整合融通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成教育管理与教育资源互通互联的综合服务大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形成广泛汇聚、深度融合、集约高效的教育大数据体系。
2.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大力开发引进优质在线教育资源,推动形成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相结合的课程资源体系,支持学生灵活选择和组合应用,支持教师基于学情精准诊断的个性化资源推送。实施“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计划”,遴选推广基础教育省级优质课程资源,支持职业院校建设在线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鼓励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高校通过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方式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或课程群。积极开展微课、慕课、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推动课堂教学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将编程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数字技能和素养。创新评价指导方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监测课程教学实施情况,有效诊测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质量,为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提供科学参考。积极开展教师队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全面提升各类学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专栏14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工程
加大投资力度,构建以5G和高速地面网络为主要依托的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校园无线网络建设,到2025年,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快智慧课堂建设,推动教学设备向交互式智能化方向升级,建设一批智慧学校。整合融通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成教育管理与教育资源互通互联的“冀教云”综合服务大平台,形成广泛汇聚、深度融合、集约高效的教育大数据体系。
3.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新业态
加强智能教学系统、智能教学助手、智能学伴、人工智能教师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教育创新,激发办学活力。鼓励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加强网络信息相关专业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将在线教育资源与服务纳入地方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激发市场投资主体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互联网+教育”发展。建立健全在线教育资源备案审查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促进“互联网+教育”新业态有序健康发展。
4.提升教育治理信息化水平
加快教育数据共享和开放,推进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构建决策科学、协同精细、响应及时、流程优化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教育数据交换应用全覆盖。全面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的广泛应用,提高教育领域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覆盖范围和服务水平。构建全省统一、分级使用、数据共享、有序开放的教育督导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形成由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智能化教育督导体系。推进学籍、教师、图书、实验室等智能化管理,创新管理方式,以新技术支撑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深入落实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体系,确保网络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上下滑动查看
山西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摘录)
(一)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统筹区域内教育网络资源,拓宽覆盖范围和业务应用范围,构建由省级主干网、市县教育网和学校校园网组成的新型教育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万兆到县(市、区)、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加快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鼓励高校和基础电信企业等行业企业联合建设5G创新应用实验室。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教育专网,以教育信息网络和省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构建面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互联网+教育”大数据平台,聚合各类教育应用,提供教育管理、教育教学、评估监测、公共服务等通用业务的“1+N”云服务模式,形成教育数据资源生态,建设教育数据大脑,全面支撑教、学、管、评、测精准管理。提升教室、实验室、实训室数字化装备与配置水平,逐步普及个人学习终端,支撑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学习。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持续开展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深入推进“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推进中小学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支撑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智能教学系统、智能教学助手、智能学伴、人工智能教师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索开展基于智能技术的教学评价创新实践,采集并利用教育教学状态数据和过程数据,实施基于大数据的多元化、综合性和智能化的评价。探索利用新技术支撑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建立多维精准的学生成长档案、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电子档案。
(三)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健全上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下接市县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对现有系统和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强化延伸,打造数字资源“立交桥”和优质应用“集散地”,推进数字教育资源专业化、精品化、系列化,形成覆盖各级各类教材版本的数字学科课程资源和专题教育资源。深化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空间作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实现“人人用空间”。积极发展基于在线教育的“翻转课堂”,深化“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常态化应用。探索大资源服务模式,支持面向教育薄弱地区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四)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
加强对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安全工作的指导,建立教育资源数字化安全保障体系,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规范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促进数据有序流动和开放共享。全面规范校园APP管理和使用。把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实现学校基础设施与网络安全防护设施同步规划和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推进网络安全领域学科建设。健全教育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体系和通报预警机制,建立教育、宣传、网信、公安等部门联合研判处置机制,形成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合力。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实践能力和防护技能。
专栏11智慧教育建设工程
构建新型教育信息网络,推进“互联网+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持阳泉市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深化在线教育教学及“三个课堂”应用,推进“晋享云”课堂教育教学共同体试点工作,推广一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认定10个综合试点示范县(区、市)、100个教育信息化特色示范学校和1000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示范课。支持“晋课联盟”建设,扩大高等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版,提升教育工作者信息素养。
上下滑动查看
内蒙古“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摘录)
提升数字教育共享水平
加快教育“新基建”工程。积极落实教育部推进教育“新基建”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攻坚行动,加快推进教育专网建设,构建以网络、数据、硬件、软件、平台、应用、标准、安全为主体的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推进“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
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依据教育部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受益的多级联动建设与服务保障体系,推进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智能图书馆等建设。建设10所左右高等教育数字校园标杆学校、40所左右职业教育数字校园标杆学校,重点支持100所左右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
强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加大在线教育资源研发和共享力度,推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统筹推进“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开通全区中小学生“优课在线”平台,通过教育云平台和内蒙古有线电视优课在线频道,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需求。
提升网络安全治理能力。落实等级保护要求,完善教育信息系统资产台账,建设自治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加强网络安全⼈才队伍建设,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加强网络安全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增加网络安全⼈才供给。
上下滑动查看
辽宁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摘录)
推动智能时代教育变革
1.打造一体化数字教育服务体系。
推进教育新基建,依托辽宁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职业教育管理与服务平台、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平台,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加速推进省级各类精品课、在线开放课程共建共享,强化区块链、云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资源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一网通办”。推进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建设,加强教育教学全流程动态监测。
2.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加大数字校园建设力度。加快数字图书馆、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智能实验室)、虚拟仿真系统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大力推进数字终端、数字化教学空间等建设,建成10个左右智慧教育示范区、50个左右智慧教育示范校,实现数字化教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
3.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加强优秀传统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快构建“互联网+”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加快“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网络学习空间”等建设,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课内课外互相融通学习新生态。加强教学过程数据收集与分析,推动精准教学和学习评价。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在线授课、网络教研、教学实施等能力。建设一批信息化融合创新典型区域、标杆学校、示范课例,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4.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落实教育系统网络安全责任制,健全通报机制。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提升网络安全监测能力。强化在线教育安全管理,提升数据安全特别是个人信息保护能力,实现安全有序共享。开展网络安全培训和攻防演练,提高重大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维护广大师生切身利益。
上下滑动查看
吉林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摘录)
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
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优化教育大数据治理,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一)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省级教育专网,统一管理网络地址、域名和用户,实现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绿色安全的互联网。全面改善学校网络接入条件,加快推进5G与校园网的深度融合,按需扩大学校出口带宽,实现中小学固定宽带网络万兆到县、千兆到校、百兆到班,有条件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深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IPv6、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规模部署和应用,提升教育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加快建设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智能化教学终端设施设备,形成以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为核心的智能学习场所体系。
(二)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
完善吉林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吉林特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建设各级各类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示范课程,推进教育专用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利用,提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推动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深化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为师生提供智能化、精准化教育教学服务。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动优质资源向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延伸。推进“互联网+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通过“直播课堂”、“名师课堂”、“双师课堂”等形式,助力农村薄弱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规定课程。深入实施战略型紧缺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储备计划,推进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建设。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普及新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支持差异化的“教”和个性化的“学”。落实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探索优化教学组织方式,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积极发展基于在线教育的“翻转课堂”,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虚拟教研室建设,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员培训,提高教师在线授课、网络教研、操作实践等基础能力。将编程教育、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提升中小学生数字技能和信息素养。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智慧教育示范校、“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示范区培育遴选工作。
(四)推进教育大数据建设与应用。
构建基于教育统计和教育评价的全省教育数据治理和服务体系,推动全省教育数据逐步实现“一数一源”。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深度整合教育信息系统,实行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标准和业务标准,推进数据的规范采集、汇总、分析和服务,形成丰富、准确、可信的教育数据底座,加速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探索利用智能技术建立多维、精准的学生数字档案,全面记录学生学习实践经历,推动学生数字档案在评价中的应用。探索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创新实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采集、识别、跟踪、监测教与学全过程,开展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使教育教学更加全面、立体、客观、有效。建成教育趋势发展监测平台,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标准化、精准化、智能化的科学决策服务。
(五)强化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
健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责任制,强化网络安全监督检查。完善教育系统网络资产数据库,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推进教育系统软件正版化工作,推动可信教育数字身份认证与密码应用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自主可控能力。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体系,加强教育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态势分析,实现对重点信息系统(网站)实时监测。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加强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按照最小够用、分级保护、安全合规的原则,保障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安全。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专题培训、攻防演练,全面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防护水平和处置能力。
上下滑动查看
黑龙江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摘录)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教育专网建设,建成省、市、县、校四级结构全覆盖专网体系,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保障师生绿色上网。实施“互联网+教育”攻坚行动,推进“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构建全省统一的组织机构框架及身份认证体系,完成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形成教育行业云端一体化整体布局。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进程,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和《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彰显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效果,建设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相融合的新校园。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全体师生。实施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计划,提升线上教学能力,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新模式,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建立完善黑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新空间。建设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远程同步教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等智能学习空间,尝试根据学生需求和学习者特征,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
优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组织领导,建立主要负责人牵头抓的工作机制,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实施教育大数据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完善数据管理、共享、审核制度,推动形成教育系统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溯源图谱。持续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对青少年数字化学习产品的评价审查机制,开展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全面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领导力和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招生考试综合管理平台、教育统计信息系统和学校教育教学信息系统,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
专栏15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类别
重点任务
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建设统一的教育管理门户、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统一的数据采集平台、统一的数据处理平台、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充分保障系统内互联互通和系统外数据共享。
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有关业务管理系统数据,形成教育系统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溯源图谱,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明确各类数据的数据源,消除信息孤岛,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提供准确的数据。
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省内教育资源,接入“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依据教师、学生及家长需求,提供教学活动、课程、资源、作业、答疑、在线交流互动等教育信息化服务。
上下滑动查看
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摘录)
深入推进新技术赋能教育。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广泛应用,使学习更有乐趣,使学生成长更快乐。着力建设教育数字基座,升级教育数据中心,完善教育数据标准体系,优化大规模智慧学习系统,提供更多优质、泛在的数字化教育应用场景,为全市师生提供优质在线教育和个性化学习支持。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加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思维培养,增强师生网络和信息安全意识。以新技术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变革,建设数字教材资源、研究型课程自适应学习平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开放与共享。构建基于5G等技术的“云-网-边-端”一体化基础环境,加快学校全面感知物联网基础设施配置,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安全保障,推进智慧学校、智慧实验室建设,建设教育现代化动态监测网络、教育决策智能化支持系统。推进学校信息化应用统一解决方案,按照“政府定标准、搭平台,企业做产品、保运维,学校买服务、建资源”的模式,规划学校信息化基础应用平台。以新技术优化教育治理,推进教育管理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以教育大数据应用提升管理决策水平,推动“智慧教育”成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新亮点。
上下滑动查看
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摘录)
加快智慧教育建设。
深入推进新技术赋能教育,以新技术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变革,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
加快教育新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教育新基建,打造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教育专网建设应用,优化全省教育网络枢纽环境,加强国家主干网、省市教育网和学校校园网的衔接,实现网络地址、域名和用户的统一管理。推动教育数据中心的规范化、集约化建设,为全省教育机构和学校提供便捷可靠的计算存储和灾备服务。增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支撑能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平台融合发展,构建互联互通、应用齐备、协同服务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进学校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按需部署千兆光纤、5G、WiFi6、IPv6等通信基础设施和校园物联网。完善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确保全省教育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数据、业务系统和上网信息安全。
构建智慧教育创新应用生态。不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促进教与学的人机协同与减负增效。持续推进省名师空中课堂、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与应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升级建设一批智能智能化校园,打造智慧教育示范区,开发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VR/AR、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场景,普及新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推动学校教育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文化重构。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推动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不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统筹教育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建设,促进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模式。
推进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服务。统一教育数据建设标准,推进教育信息系统的深度整合和教育基础数据的规范采集,全省教育数据逐步实现“一数一源”。完善省级教育数据中心监管平台,建设全省教育数据共享平台,有序推进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流动,充分释放教育数据效能。推动教育行政办公数字化,普及线上协同办公、移动办公,加快教育政务数字化转型,推动各类教育政务事务“一通办”。推动学校数字档案在评价中的应用,全面记录学生学习实践经历,客观分析学生素养和能力,支撑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推进“互联网+”教育监管和决策,实现大数据支持下的实时监测、精准评估和科学决策,为持续提升教育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度、人机协同能力提供关键支撑。
专栏14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工程加快教育专网建设,提开台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效能。实现名师空中课堂、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应用尽用。推动全省教育数据的规范采集和有序流动,开展“互联网+”教育政务、督导、监测和评价。完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师生信息素养评价监测。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打造智慧教育示范区,省级智慧校园覆盖率达75%,探索“5G+X”新技木支持下的教育牧学创新应用,打造以人为本、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智慧教育生态。
上下滑动查看
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摘录)
加快教育数字化改革
坚持数字赋能、创新驱动,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为主线,构建高质量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新技术在教育系统性变革中的内生变量作用。
(一)高水平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加强管理信息化总体设计和制度建设,建立“统筹谋划、分级推进、逐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信息化责任体系。促进教学和管理平台的深度融合,推动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全面支撑教、学、管、评、测。加快推进教育数据共享和开放,构建数据采集、治理、服务于一体的教育数据应用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教育数据交换应用全覆盖,确保教育数据“按需尽享、可控可溯”。加强教育数据的研究与应用,推动教育科学决策、精准管理和智能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中落实负责信息化的工作人员力量。
(二)发展高质量在线教育。
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建设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智慧服务平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智慧云平台、高校智慧思政平台和全民数字学习平台,构建全国领先的具有浙江辨识度的“互联网+教育”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学分互认,加强浙江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教学”。打造支撑大规模个性化教学的互联网学校,推进“名校上云”,推出“名师金课”,高质量普及“一校一师一生一空间”,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鼓励教师通过在线教育提供优质资源和个性化服务,完善教学资源内容审查机制,鼓动探索将符合条件的社会机构的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引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逐步构建“公益+市场”的双轨机制,推进在线教育可持续发展。
专栏31“之江汇”教育广场2.0建设工程
构建安全、稳定、高性能的数育资源云服务体系,优化互联网学校、数师发展网络学校、数字家长学校和市民终身学习学校应用场景,开发5000门在线课程,汇聚社会资源,通过名校上云,名师金课、跨校选课、在线答疑和学分互认等,提供大规模个性化在线教育公共服务。
(三)促进教育教学变革。
积极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推进精准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智能化评价,创新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促进育人模式变革。设立“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区(校)、技术赋能智慧教育试点区(校),努力争创国家级智慧教育实验区。结合大数据治理、精准教学与评价、混合式学习等应用场景和工作推进,分层分类组织开展培训研修和观摩交流活动,注重技术应用伦理,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四)推进教育信息化新基建。
完善信息化基础保障环境,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加快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动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相融通的新型教学空间建设与应用。创新“互联网+教育”的投入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省、市、县(市、区)分级负担机制。建设网络安全监测中心,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专栏32教育信息化新基建建设工程
完善学校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五联网+教育”应用场景,打造500所基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智能化校园,建设5000个新型教学空间。组织创建技术慰能智慧校园创新试点区(校)。
上下滑动查看
安徽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摘录)
推动智能时代的教育创新。
1.推进救育信息化新基建。
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合”建设与应用,提升优化安徽教育管理公共平台和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合服务能力。全面推进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应用,实现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智慧学校全覆盖,乡村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智慧学校建设标准,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实现设备设施配备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和使用常态化,建立完善规范的省、市、县、校装备治理工作体系与机制。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深度参与、相互促进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格局。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本领,推进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加快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建设。鼓励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学习环境。
2.大力开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
完善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社会共同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开发数字化特色课程,形成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体系。完善以省级教育信息化平台为龙头的数据互通、系统互联、应用协同的省市县校四级教育云服务体系。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建设多元协同、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服务及时的高等教育云平合。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在线学习教育平台,精准推送定制化教育服务。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提升教育考试招生信息化建设水平。
3.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智能化服务的典型路径,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迈向创新发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治理,探索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等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
4.推进网络化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服务。
建成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总体设计和制度建设,推动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加快推进教育数据共享和开放,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教育数据互通共享,提升管理服务平台支撑教有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评价水平。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完善全省高校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丰富平合内涵,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实现高校全覆盖。建设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
上下滑动查看
福建省“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摘录)
推动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
(一)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
建设省级教育专网,加快推进全省县(市、区)建设教育专网并接入省级教育主干网。利用云计算、IPv6等技术提升基础网络的支撑能力,加快推动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推进校园基础设施环境的智能化改造,推动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融入智慧教育教学环境建设。
(二)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
建设“互联网+教育”省级大平台,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和管理平台互联互通、协同服务。完善优课服务,形成覆盖基础教育学段、学科的生成性资源体系。加强面向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推动“三个课堂”在中小学校按需应用,扩大名师名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大“MOOC”“福课”在线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实现全部专业大类核心课程全覆盖。探索建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优质数字资源跨院校、跨行业、跨地区共建共享机制。
(三)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
实施智慧教育创新示范工程,创建一批“智慧教育示范区”“智慧校园示范校”。推进中小学编程教育,培育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和试点学校。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持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深化“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
(四)提高信息化时代教育治理水平
建设教育行业主题数据库,构建专业化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大数据体系。加强教育数据规范管理,逐步建立在线教育资源的备案审查制度。探索实现“一数一源”和基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的数据伴随式采集,建立数据资源目录的动态更新机制。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在教育治理中的深度应用。
上下滑动查看
江西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摘录)
推动智能时代教育创新。
坚持教育信息化“四个一”①工作思路,加大教育新基建投资力度,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推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①“四个一”指“一条路”(加快教育专网建设)、“一批车”(打造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应用软件)、“一朵云”(遴选建设一批云应用)、“一批机制”(完善体制机制)。)
1.大力实施教育新基建。
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发挥教育专网基础性支撑作用,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校园智能化改造,持续实施“智慧(数字)校园”建设工程,加快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室、创客教室、数字图书馆等智能学习空间建设。推进“赣教云”教育大平台建设,加快江西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深度融合,汇聚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及教育管理应用。加快建设数据中台和“人人通”APP,推动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全面打通和支撐“教、学、管、评、测”等教育环节。健全网络安全工作机制,建立网络安全实时监测和防护体系,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和问责机制,规范教育数据管理,加强在线教育产品和教育产品APP监管,保障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安全,构建绿色上网防护体系。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经费保障机制。
2.全面推进新技术融合应用。
大力引进开发优质数字资源,全面加强大中小学教材、教案、课件、习题、试卷和微课等数字资源建设,构建体系完整的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库,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街接,全面实现“三个课堂”①在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探索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中的应用;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课堂分析、学习分析,构建知识图谱②与自适应学习方式,绘制学生“数字画像”。推动“互联网+教研”模式,运用网络研修平台进行集体备课和网络研修,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个性化教学的能力。拓宽教育数据应用场景,建设教育大数据中心,构建学龄人口、师资需求、教育经费投入等预测模型,支撑学区划分、教师配置、经费投入、学情分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学评价、学校评价,提升教育数据服务能力。培植信息化建设标杆,督促指导南昌建设好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鼓励支持赣州、抚州和鹰潭等地开展“互联网+教育”实验,引领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①“三个课堂”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②知识图谱指结构化的语义知识库,用于以符号形式描述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持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持续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木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完成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①。激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内生动力,推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招聘、职务(职称)评聘和评比表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建立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制度,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将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等纳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推动信息素养纳入中小半生综合素质评价。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把信息素养纳入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促进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专业建设。(①“三提升一全面”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专栏10:智慧教育融合共享工程
实现乡镇及其以上的学校“智慧校园”覆盖率100%;建设8000个“名师课堂”、1000所“名校网络课堂”实验校;建设500门线上高校优质课程;实施图书馆(室)数字化改造工程,全面推行数字资源应用,推进“智慧作业”在3-9年级班级全面应用。
上下滑动查看
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摘录)
持续推动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创新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提升工程,改造升级教育网络,大幅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速率,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开展IPv6、5G等新一代互联网应用。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普及使用便携式移动学习终端,强化智能教室、数字化实验室、数字图书馆、STEAM空间、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物联网终端系统等建设,打造智慧后勤、智慧安防、智慧场馆等。实施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做到教育网络安全监测和安全等级保护全覆盖,网络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省教育厅、省大数据局负责)
(二)大力开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
构建与国家新课程标准配套的基础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并完善数字教材和配套资源体系,优化教学、作业和评价资源库,推动基于知识图谱的标准试题库建设,强化数字教学资源的移动端适配能力。充分发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覆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段、所有学科的生成性、高品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推动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建成全国一流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覆盖所有专业大类和主干课程。汇聚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显著扩增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提升慕课服务品质,支持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打造全民终身学习的资源库和服务平台,为终身学习提供更加规范、有序、便捷的信息化服务。(省教育厅负责)
(三)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建设整体应用“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智慧课堂,探索建立基于互联网特别是移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探索推进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师⼈技协作支撑体系建设和课堂教学变革,借助于多模态交互形式,鼓励开发人工智能教学助手,全面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助推因材施教和精准教学,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注重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实施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开展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智能化时代需要的新型专业人才。推进“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应用,组建200个在线教育扶智团队,实现在线同步课堂和同步教研,将优质资源输送到农村学校和偏远地区,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省教育厅负责)
(四)完善网络化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服务。
不断完善覆盖全省各级教育⾏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基础数据库,实现学生、教师、教育机构数据及时全面入库、动态监管、开放共享。建设完善省、市、县区域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实现上下互通和数据交换,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教育督导评估、学校办学绩效考核评价、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等工作中,注重教育大数据挖掘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建设教育招生考试数据分析与应用平台,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大数据分析挖掘数据价值,为评估学生学业水平、调整教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省教育厅、省大数据局负责)
上下滑动查看
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摘录)
推动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创新
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信息化创新应用,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形态,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一)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
加快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建成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全省教育专网,实现网址、域名和用户的统一管理。加快学校网络提速扩容。推进校园有线、无线、物联网、5G网络“四网”融合,形成泛在、高速、绿色的校园网络。构建由省级主节点和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高校分节点组成的教育云体系,推进云网融合。根据新增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需要,建设一批标注数据库、训练数据库、开源训练数据集等基础平台,构建由新型数据中心、教育数据大脑、学校服务体系、网络学习空间构成的信息化平台体系,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为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管理、服务的全面融合提供支撑。加快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食堂、宿舍等公共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推进物理环境与网络空间一体化建设。构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体系、绿色上网体系和可信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二)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提升数字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以知识目录为纽带,构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高校线上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推进资源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实施“数字学校”建设工程,统筹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分类构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开放教育数字资源体系,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平台及资源保障。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动优质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集聚,支持学校(教学点)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完善资源服务保障机制。建立数字教育资源的内容审核、购买使用、用户评价和投诉举报机制,实现资源备案、流通、评价的全链条管理,保护数字资源知识产权。
(三)加快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与变革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采集、识别、跟踪、监测教学与学习全过程,加强教学行为数字化记录和分析,建设智慧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中心,构建综合性智能化个性化评价体系,建立多维、精准的学生成长档案,提开教育服务供给的普惠化、便捷化和个性化水平。完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应用支持和服务保障体系,实现“三个课堂”在中小学校(教学点)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实施智慧教育示范引领工程,持续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智慧教育示范校、网络空间应用示范区(校)、新型教与学模式试验区遴选与创建,高质量推进本科高校智慧教学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形成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前沿模式,逐步实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应用全覆盖。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信息社会责任等信息素养,开发在线教育精品课程。
专栏15:智慧教育建设工程
教育新基建
工程
根据分级负责原则,建成由省级教育网、市县教育网和学校校园网组成的省教育专网,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实现中小学固定宽带网络络万兆到县、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和网址、域名、用户的统一管理。建设标准化数字校园,促进有线、无线、物联网“三网”融合,通过5G、WIFI6等方式,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支持建设校园物联网,推动安防视频终端、环境感知装置等设备联网全覆盖。
“三个课堂”平台建设工程
按照“云+端”建设模式,省级统筹规划、市县整体推进、学校按需使用,将全部应用接入统一平台,实现全省“三个课堂”教学应用、教育资源及基础设施统一管理和调度,打造全省“三个课堂”运维与应用“一张网”“一盘棋”的应用体系。
数字学校建设工程
整合构建各类专题教育和各主要教材版本的学科课程资源体系,以知识目录为主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依托数字化的教室、数字化的课堂、数字化的教材,建设“数字学校”,汇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智慧教育示范引领工程
遴选信息化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较大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和学校,持续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智慧教育示范校、网络空间应用示范区(校)、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创建,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支持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每年支持10个智慧教育示范区、50个智慧教育示范校建设。
教育智能化
服务提升工程
建设“互联网+教育”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搭建统一的数据中台、业务中台、身份中台、密码中台,集中开发一批"两级建设、四级应用"的通用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数据目录体系、数据标准体系、数据接口规范,把行政管理、家校互动、政务服务、平安校园等进行聚合,实现全省统一平台、统一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智慧教学三年行动计划
到2023年年底,本科高校智慧教学应用覆盖率达到100%,智慧教学改革项目覆盖率达到100%,教师智慧素养培训覆盖率达到100%,高质量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覆盖率达到75%以上,大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得到普遍提升,高校教学评估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四)推动网络化智能化教育服务
实施教育治理能力数字化提升工程。加强教育治理信息化总体设计、标准建设与制度建设,出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南,统筹建设省、市、县三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系统的深度整合和集约管理,构建全省数据资源目录、信息系统名录、服务事项目录。建设基于“一校一码、一人一号”的数字认证互联互通互认体系,实现跨平台的单点登录。坚持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简化数据共享流程,促进数据有序流动。
加速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服务。以数据为驱动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管理服务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全面梳理面向学校、师生、家长和校友提供的管理服务事项,精简归并不同层级、部门的同类事项,推动管理服务全程网上受理、网上办理和网上反馈,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全领域中的应用方式、途径与策略研究,加强专项规划课题项目研究,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形成可推广可复制成果,加快应用信息化变革教育的步伐。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上下滑动查看
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摘录)
加强教育信息化支撑
1.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
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由国家主干网、省市教育网和学校接入网构成的教育专网,全面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学点。建立基于人人通空间的教育信息化产品认证、选用、采购、推送、应用、评价和反馈机制,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应用需要。加强分布式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实施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建设一批省级信息化标杆学校。
2.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探索“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创建一批“智慧教育示范区”“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多渠道开发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加强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多元供给和资源送代优化机制。大力发展在线教育,促进课程结构重组、教学流程再造、质量文化重构。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签、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在农村偏远学校的应用,助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提高教育管理与服务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发基于大数据的管理决策系统,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在线教育资源应用和备案审查制度、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促进“互联网+教育”新业态有序健康发展。
专项11:智慧教育建设工程
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网络基础设施迭代升级,促进校园有线、无线、物联网“三网”融合。建立“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产品展示中心。推进教学点网校建设,深化“三个课堂〞应用。支持建设一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和10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推进5G、AR/VR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支持100所学校开展示范性典型应用。
上下滑动查看
湖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摘录)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以“国家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为抓手,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促进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变革、教育体系重构,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抓住“数字基建”发展机遇,加快新型基础网络、数字校园、学习终端等建设,推动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建设全省网络大课堂和各级网络联校,建立个人电子学习档案,健全数字资源服务体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深化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与创新发展,探索5G和人工智能等条件下的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实习实训、人才培养和教育评价等模式变革。推进教育信息系统整合,建设教育大平台,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平台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充分发挥数据效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专业性、过程的高效性、服务的精准性,有力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栏9“两高两大两新”工程
实施“两高”工程,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建成具备数字基建特征、符合湖南省情的高质量数字校园推动各地建成农村全覆盖、应用常态化的高质量网络联校。实施“两大”工程,打造以“湘教通”应用平台和“湘教云”基础平台为主的全省教育大平台,打造以“我是接班人”思政品牌和线上终身教育体系为主的全省网络大课堂。实施“两新”工程,探索“5G+教育”创新应用和“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验,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实验区和一批教育信息化创新试点学校,支持一流大学联合共建教育在线省级区域中心。
上下滑动查看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摘录)
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加快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网络化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服务,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推进数字教育资源高效配置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基本完成基于IPv6和5G的教育网络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实现高速局域网学校全覆盖和提质增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实现校园教学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基于移动终端、物联网、无线网络、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以网络学习空间为纽带贯通学校教学、管理、评价等核心业务。构建教育大资源服务体系,以“粤教翔云”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以课程化资源为主体,构建多元共建、开放共享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供给和服务机制。推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为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教学点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和学习资源云平台。
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建设教育行业云,建设基于可信实名身份体系、国产密码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学生成长档案,支撑和服务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构建“互联网+”教育新形态,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实现信息化与立德树人全环节、全要素、全方位深度融合。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工程,聚焦课程、教学、评价、治理等环节,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推行“无感式”“伴随式”课程与质量监测,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试验区,构建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共同体。规范和支持线上教育发展。全面开展智慧教研,加强教研活动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学科能力“双核要素”。落实国家教育移动应用备案要求。
推动教育大数据建设与应用。构建基于教育事业统计和教育评价的全省教育数据治理和服务体系,按照“标准先行、应用驱动、协同推进、逐步完善”思路,整体推进教育大数据综合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省教育大数据治理组织架构,完善业务服务机制和规章制度。全面梳理教育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供需情况,描绘全域数据需求与服务数字图谱。建设大数据综合治理服务平台,按需进行教育数据采集、汇聚、分析和服务。建设以可信数字身份链为主链、众多应用链为侧链的数据档案开放共享服务体系,全面支撑教育治理与教育教学工作。
强化教育系统网络、信息与数据安全。加强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制度和管理机制建设,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支持和保障水平。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要求,强化教育网络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加强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多层级网络安全监测体系,完善网络安全预警通报机制,提升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可控水平。加强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数据资料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推动可信教育数字身份与密码应用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线上教育意识形态安全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提高网络与信息系统检测能力和响应能力,形成网络突发事件应对合力,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专栏13教育信息化创新工程
基本完成教育系统基于IPv6和5G的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设备和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提速城域网光纤到学校教育宽带网带宽不低于1G。制定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五年行动计划,编制广东省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指南。加快教育信息化中心学校、信息化融合创新培育推广项目、“爱种子”教学改革项目、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创新实践共同体项目、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全覆盖项目等建设。
推进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创新发展,到2023年,建成500个信息化中心学校(智慧校园)示范校,培育300个省级信息化融合创新标杆项目。建设智慧课堂,丰富优质慕课资源。建设25所与教学同步直播录播的省级优质示范学校。
开展“5G+智慧教育”,研发以“教学服务”和“教研服务”为核心的5G高清互动直播课堂开放式平台系统。研究基于5G+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的不同智能终端在5G智慧校园环境下的接入与布局,实现远程直播。制定高校和中小学线上教学课程、学分和成绩认定考核管理办法。
上下滑动查看
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摘录)
推动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
加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建设水平。统筹建设壮美广西·教育云,推动各类教育信息系统全面上云。建设广西教育网,与广西电子政务外网互联互通,统一规划管理教育网络地址和域名,实现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绿色安全的互联网。加快推进校园有线、无线、物联网“三网”融合和5G网络进校园。加强信息化终端配备,实现中小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全面普及、持续更新。探索学生个人学习终端应用的普及模式。推进实施“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推进校园环境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实验实训室、智能图书馆等智能学习场所,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办学空间,支撑便捷周到的教育服务与透明高效的校务管理,促进新技术与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全面融合。强化网络安全主体责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监测预警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提升网络安全防护和保障能力。
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推动政府保障基础性资源服务,大力培育社会化资源服务市场,整合汇聚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多元共建、开放共享、优质普惠的数字资源供给模式,推进数字教材及资源规模化应用。引导建设区域特色资源和校本资源,支持开发乡村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自主学习等学习教育数字资源,鼓励开发基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新型资源,满足师生教与学多样化、个性化需要。支持面向教育薄弱地区开发英语、数学及音乐、体育、美术等数字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民族地区学校集聚共享。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和按需常态化应用,通过“电视空中课堂”、“直播课堂”、“双师课堂”等多种形式,助力农村薄弱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推动建设一批自治区一流线上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职业教育示范课。组织开展“互联网+教育”示范试点建设。
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落实国家中⼩学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计划,探索优化教学组织方式,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变革教与学方式,普及新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自主主有效学习。推动普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一站式教育服务,推动学校、师生常态化应用学习空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探索基于智能技术的教学评价创新实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采集、识别、跟踪和监测教与学的全过程,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开展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实施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化评价,使教育教学评价更加全面、立体客观、有效。优化考试环节,探索智能出题制卷和智能机考,提高阅卷效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提高教师在线授课、网络教研、操作实践等基础能力。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在教师准入、考核、评价中强化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将人工智能、编程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提升中小学生数字技能和素养。
推进教育管理与服务网络化智能化。加速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构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教育评价、教育决策管理、教育智能化支撑服务体系。依托自治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升级教育基础数据库,建立数据标准体系,规范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教育数据动态更新、多源汇聚和一数一源,促进数据有序流动和开放共享。建设广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实现各类信息系统业务协同。推动通用业务系统建设,探索以提供应用服务替代建设信息系统,持续推进“平台+教育”服务模式,强化平台在“教、学、管、评、测”等方面的功能。创新教育大数据应用,支撑教育科学决策、精准管理和高效服务。
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新业态。探索将教育信息化资源与服务纳入地方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运维和支持服务。探索多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发展。建立健全在线教育资源备案审查制度、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促进“互联网+教育”新业态有序健康发展。鼓励普通本科高校、职业学校加强网信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信息化急需人才。
专栏11“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
建设广西教育网,实现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绿色安全的互联网。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到2025年,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全覆盖。推进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实现基础性资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段、学科全覆盖。推进“三个课堂”按需常态化应用。建设30个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实验区、100所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实验校。
上下滑动查看
海南省“十四五”教育现代化规划(摘录)
强化教育信息化能力,打造“智慧海南”教育靓丽名片。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育人成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智慧教育建设力度,创新“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助力“智慧海南”建设,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
加强学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打造智能化学习环境,开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学校数字校园建设,重点加强大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与终端等设备设施的配备,投入优先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实现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持续推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培育工程,建设一批智慧校园、标准化图书馆(室)、创新实验室、智能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推动“5G+光纤”教育省域网建设,推进中小学网络资费及设备运维服务的“两个统筹”模式全覆盖,全面提升中小学校的网络接入带宽、网络运行质量及网络维护水平,打造“互联网+教育”行动的信息高速路。
全面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组织实施新周期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继续开展职业院校、高等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深入开展教育局局长、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全面提升管理者信息素养。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推动学校落实信息技术课程,逐步强化编程和人工智能等教学内容。推进中小学创新实验室示范项目,鼓励学生开展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探索实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继续办好各类信息化比赛活动,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探索智慧教育服务新模式。建设全省“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构建多级部署、互联互通、协同开放的一体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对接国家教育资源体系。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教育重大决策问题、任务和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海南省教育政务整合共享平台”,推进教育管理智能化、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探索区块链+教育服务综合体的融合应用。加强教育数据与技术标准建设,打通不同层面和不同区域教育资源之间的“应用壁垒”,充分利用教育大数据支撑教、学、管、评、测,助推构建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依托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继续深化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优质数字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立足海南自贸港建设,积极探索教育数字资源开放合作机制,推动国内外优质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开发本地数字教育资源和数字化特色课程,助力海南特色在线教育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学校、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协同开发和使用数字教育资源,丰富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共享资源中心。推进“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同步/专递课堂建设全覆盖,运用信息化手段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进一步扩大中小学5G同步课堂试点,在更大范围推广同步课堂应用模式,建设一批同步课堂应用示范校。实施海南自贸港背景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将高校图书资源等面向社会开放线上线下借阅,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提供更好的资源服务能力。
工程8.智慧教育建设工程
1.打造智能化学习环境,建设一批智慧校园、标准化图书馆(室)、创新实验室、智能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更新一批中小学普通教室多媒体设备。加大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中小学“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项目,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同步/专递课堂建设全覆盖,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2.建设全省“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开展“5G+光纤”教育省域网建设,实施海南自贸港背景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项目。
3.实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建立信息素养培养及评价体系。
4.实施教学场景设计支持计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教育教学效果。
上下滑动查看
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摘录)
提高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能力。
1.完善智慧教育基础条件。
落实教育新基建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深化重庆教育宽带网应用,积极融入国家教育专网建设,支持校园有线、无线、物联网“三网”融合发展。优化平台体系新型基础设施,推进市级教育数据中心云化改造,推动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深度融合,加强“渝教云”综合服务平台数据融通汇聚和功能优化升级。完善智慧校园新型基础设施,推进校园教学科研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促进网络学习环境和物理学习环境有机融合。建设可信安全新型基础设施,加强市级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监管平台建设,推动市级教育数据中心CA认证系统部署与应用。
2.优化智慧教育资源供给。
以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建设上联下通、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配置作用,鼓励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开发高品质、成体系的数字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和一流课程建设等工作,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建设适合智慧教学应用场景的数字教育资源。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提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支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向边远地区、薄弱学校精准推送,有效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
3.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
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方式创新,实现教学模式和教育形态转变。丰富智慧课程内容,开设编程教育、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推动“5G+直播教学”“5G+VR/AR学习”“5G+虚拟实验实训”等场景应用,开展无边界、互动型、高临场感的在线教学和高沉浸感的实习实训。推行智慧课堂、未来课堂、翻转课堂等互动式教学,推动课堂教学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促进线上教育健康发展,探索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跟踪评价和智能反馈,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立体、客观和有效,帮助学校、教师及时改进和优化教学实践。
4.推进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服务。
推进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整合,打通教育管理环节,形成运作科学、协同精细、响应及时、流程优化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推动构建标准统一、易于管理、方便使用的市级教育数据资源池。完善市级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开放目录,依法依规推进教育数据开放共享,推动教育数据由资源向要素转化。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教育管理数据的伴随式采集存储和智能化分析应用,促进管理流程、结构、职能等重构再造。加强教育大数据研究,强化在教育态势感知、学生学情诊断、教育评估评价和教育决策咨询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提升教育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水平。
专栏8智慧教育发展重点计划
1.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提升计划。创建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2个,建设市级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县15个,建成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250所、市级“名校网络课堂”建设示范学校200所。
2.实施智慧教育应用创新推进计划。建设智能化学习空间,推进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实现全市适龄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全覆盖。支持各级各类学校运用智能助教等,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时间进行全过程分析评价。
上下滑动查看
四川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摘录)
推进教育信息化
1.推进教育新基建。
构建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整合提升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四川教育大数据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公共通信资源建设教育专网,实施“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促进校园有线、无线、物联网“三网”融合,推进5G网络进校园、无线校园网络建设和校园基础设施环境智能化改造升级。组建四川教育融媒体中心,提档升级教育传媒水平。
2.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推进“平台+教育”服务模式,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泛在开放的学习环境。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系统建设线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和高等教育一流课程,面向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开发英语、数学、科学和音体美等急需数字教育资源。深化普及“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加快建设以“四川云教”为主体的公益性在线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建设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村校为末梢的城乡一体化直播数字互动学校。支持开展“互联网+教育”“电视+教育”试点建设。
3.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学校)”“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计划,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发展基于在线教育的“翻转课堂”,支持开展自导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试点开展基于线上智能环境的课堂教学,组织实施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化评价。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员培训。
4.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
加速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实现各类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有序流动和开放共享。建立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大数据,推动应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管理服务“简流程、减证明、减时间”,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动运用“互联网+监管”平台,支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障,完善教育服务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推进学校管理智能化,加强智能教学系统、智能教学助手、智能学伴、人工智能教师等新技术应用。将教育信息化资源与服务纳入地方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互联网+教育”发展。
专栏11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
教育专用网络建设计划。构建新型数据中心,通过混合云模式建设四川教育云。提升现有CERNET网络资源,建设四川教育专网,全面覆盖各級各类学校(教学点、教育机构)。到2022年底,省市教育专网主干网带宽10G~100Gbpc以上,支特中小学1G~10Gbpc以上接入。
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计划。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的深度整合,建设教育数据中台和通用业务中台,升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支撑能力,建设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构建“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现代化。实施教育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
智慧教育创新发展建设计划。建设“智慧教育区域”,构建“一平台一中心、一校一空间三库”的区域智慧教育生态育人环境,推进教育深层次、系統性变革与创新,提升区域教育水平。建设“智慧教育学校”,聚焦人才培养目标,坚特以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为中心,探索应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难题的新型教学模式,加强“数字化、智能化、资源化、智慧化、场景化“建设与应用,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教与学。
教育教学课程培育计划。建设省级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认定8000节学科教育资源、专题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知识点全覆盖。建设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认定300门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0种校企合作开发的“双元”特色教材和100个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到2023年打造50个左右省级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建设省级本科教育教学资源库,认定1000门线上一流课程、1200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50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上下滑动查看
贵州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摘录)
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
一、加强智能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一)建设教育专用网络。
分级建立清晰高效的教育网络组织管理体系和运维机制,为全体师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快速、稳定、绿色、安全”的专用互联网访问通道,构建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
(二)建设安全高效的教育行业数据安全防护和密码应用体系。
加强教育用户数据的隐私保护,防止信息泄漏与数据滥用。推动教育行业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全面使用密码,提升网络安全风险分析研判和态势感知能力。构建安全可控教育密码应用体系,逐步在教育系统形成密码应用良好生态。推进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三)建设完善教育数据中心。
整合融通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各教育信息系统的云迁移,实现教育数据的汇聚共享,保障教育薄弱地区学校师生平等享用优质教育数据资源。
二、利用先进智能技术提高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应用水平
不断完善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建立教育数据综合分析决策系统,探索智能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推进“互联网+教育政务服务”,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推进建设一体化教育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构建“一站式”教育服务门户,推广教育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互联网+教育监管”,探索监管业务的全程网上办理,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网络教育和智能技术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提升教育教学应用水平。
专栏7
健全完善贵州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以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枢纽环境,与国家、各区域互联互通、多级分布、覆盖全省、共治共享、协调服务的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完善各学段、学科资源体系,满足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需要。
实施数字校园规范建设工程
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将网络教学环境纳入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标准,提升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服务能力。
实施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工程
落实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依托国家、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数据分析等方面应用,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和空间应用优秀区域、优秀学校展示推广活动,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
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工程和“阳光校园”工程
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创新应用,推动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贵州省教师应用能力提升,推动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变革,开发本地化优质教学资源,打造贵州特色微课资源体系;加强“三个课堂”应用,开展网络精准扶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实施“阳光校园”工程。
实施信息素养提升工程
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开展信息化管理者、校长、教师信息素养周期性培训,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
上下滑动查看
云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摘录)
围绕“数字云南”推进智慧教育
1.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持续开展云南教育专网建设,大力发展“5G+远程互动教学”,深化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以数字课堂建设为重点、“一屏两机”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推进校园基础设施环境智能化改造,普及智能教室、虚拟实验实训室、智能图书馆等智能学习空间和各类符合标准的学习终端,提升教育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成统一门户入口、统一数据标准、统一身份认证的“云上教育”平台,建成覆盖全省的数字资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和一体化智能教学与管理平台,推动5G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全省教育资源互通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开发整合优质数字教学资源
推进“平台+教育”服务模式,建设各级各类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示范课程。引进优质社会资源,整合教育系统内、外优质资源,加强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建立专业技能数字教学资源,发挥本地名师力量,持续建设适应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数字资源,构建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搭建全省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联通共享新格局,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探索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区域间、城乡间以及校际间的教学与管理水平,逐渐缩小差距,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发挥数字电视优势,强化家校教育互动,有效支撑学生家庭学习。
3.完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
建立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将教育信息化资源与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发展,鼓励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举办在线教育机构,开发在线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支持学校加大在线教育资源研发和共共享力度,推动高等学校服务基础教育,构建云南教育数字资源体系。鼓励学校加强网信领域相关专业建设,培养各类急需⼈才。完善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在线教育资源备案审查制度和监管制度,完善教育服务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创新在线教育监管方式,允许各类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市场,促进“互联网+教育”新业态有序健康发展,实现“人找资源”到“资源找人”,深化普及“三个课堂”应用,形成高质量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4.加速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
整合各类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基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大数据等技术应用的智能学习教育平台,推动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和个性化。建立教育大数据标准,实现“一数一源”和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伴随式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学生成长轨迹,发挥人工智能在促进个性化教育中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广泛应用,推动“互联网+监管”平台深入应用,加速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搭建基于区块链的教育治理与应用创新平台,形成专业化的教育决策支撑体系,实现教育管理精准化和教育决策科学化,全面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促进教师管理智能化,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电子档案,改进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服务。
5.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创新
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数字课堂、资源体系和教学管理相互融合,实现基于数据的应用互通。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支持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和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编程教育纳入中⼩学课程体系,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学习活动、解决学习问题、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探索利用智能技术建立多维、精准的学生成长档案,构建满足学习者,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学习需求的新型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助力学校精准管理、教师精准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
专栏6教育信息化共享融通创新发展行动
1.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加快构建新型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鼓励支持各地、各高校围绕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谋划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建设甘肃省智慧教育云平台。建立涵盖“教、学、管、评、测”全流程应用系统,打造面向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对象的“全学段应用、全场景教学、全过程管理”服务体系。
3.推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推动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到2025年,着力打造30个左右智慧教育示范区、300所左右智慧教育标杆校。
4.推进“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行动。持续推动西北师范大学、河西学院等8所师范院校对口支教东乡县、宕昌县等重点帮扶县,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开齐开足英语、音乐、美术等国家规定课程,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上下滑动查看
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摘录)
构建新时代“互联网+教育”创新发展体系
1.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教育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实施“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加快建设教育专网。全面改善学校网络条件,有序推进无线网络和5G通信网络覆盖,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IPv6、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推进校园基础设施环境智能化改造,普及智能教室、虛拟实验实训室、智能图书馆等智能学习空间和学习终端,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全面融合。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平台互联、数据互通、应用协同,形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构建以师生为中心,汇集各类学习资源、教育服务事项、教育信息并统一身份认证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和教育管理服务融合门户。
2.优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模式。
加强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打造“精品课堂”,持续建设线上一流课程、虛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各级各类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示范课程。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基础性资源供给力度,鼓励企业、社会机构、学校、教师参与个性化资源供给,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良好生态。完善政府购买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与服务的相关制度,将在线教育资源与服务纳入地方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创新教育资源服务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跨平台、跨区域、跨终端互通共享。持续推动“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应用,通过网络结对帮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加快虛拟教研室建设。深化普及学习空间应用,为师生提供智能化、精准化教育教学服务。大力开发和共享基础教育数字化校本课程和拓展性课程资源,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特色化,发挥5G、VR/AR等新技术优势,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发挥高校学科专业资源优势,构建跨校课程共享平台,加快实现各类学习经历和培训成果的认证、管理与应用。建立基础教育“名校+”、“名师+”“名教研员+”网络结对帮扶体系,鼓励跨区域的学校联盟开展在线帮扶。积极发展在线教育的“翻转课堂”,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学习。
3.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推进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支持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施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计划,全学段推动“课堂革命陕西行动”,从物态、形态上实现课堂创新。深化“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应用。发展“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加强智能教学系统智能教学助手、智能学伴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索开展基于智能技术的教学评价创新实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采集、识别、跟踪、检测教与学全过程,开展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使教育教学评价更加全面、立体、客观、有效。探索利用智能技木建立多维、精准的学生成长档案,构建个性化的综合评价体系。
4.创新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模式。
依托省政府“一朵云”建设教育行业云,建立全民数字学习平台。加速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形成全省数据互通、业务协同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新生态,持续推进教育数据“一个库”和教育信息服务“一张网”。深入推进教育统计现代化改革,加强统计数据治理,强化统计监督职能。建设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统计数据与业务系统数据融通共享,探索智能化决策应用创新,形成支撑教育管理、科学决策服务新模式。推动网上办事,优化管理服务流程,加强身份认证、学箱学历认证、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等网络互认,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5.提升全员信息素养和水平。
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员培训,提高在线授课、网络教研和融合创新等能力。组织开展市、县教育局长和高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和能力建设。定期举办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和交流活动,提升教师信息化创新应用能力。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与评价改革、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创新、乡村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发展,构建智能技术支持的教师发展新模式。推动信息索养培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各级各类学校高质量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逐步普及人工智能和编程教育,办好各类信息化应用交流与推广活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数字技能。
6.加强教育网络安全防护。
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教育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系统网络及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网络安全风险监测,提升安全预警、应急处置和安全恢复能力。持续开展网络安全实战化攻防演练,丰富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形式,加强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队伍建设,鼓励高校加强网信领域相关专业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紧缺急需人才。
教育重大工程9教育信息化创新工程
1.实施智慧教育建设工程。打造20个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100所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全面推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通过“三个课堂”实现薄弱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2.实施“互联网+教育”创新应用示范项目。遴选培育“互联网+教育”相关试点示范区域和项目,探索推广典型案例。
3.实施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教育领域国产密码应用,建设完善省级教育数据容灾备份机制,实现关键数据100%可恢复。建设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平台,实现各市教育局和高等学校网络安全攻防演练覆盖率100%。
上下滑动查看
甘肃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摘录)
推进教育信息化共享融通创新发展
1.加快构建教育新基建体系
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新型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探索教育专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推进“无线校园”建设。完善甘肃省智慧教育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建设,统一数据标准,打造纵向无缝衔接、横向融合贯通的智慧教育云服务体系。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校园建设,构建区域泛在智慧化学习环境。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教学教研模式,提升师生智能素质。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打造一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和标杆校。
2.构建教育信息化共建共享机制
完善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各地各校开展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设AI、VR/AR/MR、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多类型的教育大资源,为学校和学习者提供海量、适切的资源服务。推进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形成竞争公平、交易规范的资源供给新机制。落实国家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加强数字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和内容监管。
3.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质量提升。基础教育运用信息技术探索中心校带教学点、强校带弱校、一校带多校等办学模式,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提升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职业教育加强专业教学数字资源库、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探索“理-实-虚”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一批VR、AR和仿真实训基地,助推“技能甘肃”建设。高等教育将信息化全面融入“双一流”建设和“双万计划”,打造线上线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金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继续教育积极推进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建设,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提升贯穿“国培计划”、省级培训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全过程,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和“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全面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支持金昌市、酒泉市建设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
4.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
推进“互联网+教育政务服务”,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技术,建设一体化教育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效能,推广移动政务服务,构建“一站式”教育服务门户。开展“互联网+监管”,推动监管事项、监管行为网上录入、网上办理,提高教育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校园安全信息化建设,提升学校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突能力。
5.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新业态
鼓励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在线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良性互动机制,打造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推进中小学“三个课堂”常态化教学应用,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开出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开展“短视频+”教育行动,打造政务与宣传新媒体矩阵,打通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健全线上监管机制,完善在线教育知识产权保护和内容监管等制度。探索数字教材和数字化产品选用备案机制,推进数字教材服务体系建设。
专栏6教育信息化共享融通创新发展行动
1.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加快构建新型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鼓励支持各地、各高校围绕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谋划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建设甘肃省智慧教育云平台。建立涵盖“教、学、管、评、测”全流程应用系统,打造面向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对象的“全学段应用、全场景教学、全过程管理”服务体系。
3.推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推动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到2025年,着力打造30个左右智慧教育示范区、300所左右智慧教育标杆校。
4.推进“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行动。持续推动西北师范大学、河西学院等8所师范院校对口支教东乡县、宕昌县等重点帮扶县,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开齐开足英语、音乐、美术等国家规定课程,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上下滑动查看
青海省“十四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摘录)
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与利用。
1.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抢抓国家开展新基建的政策机遇,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应用环境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构建以5G和高速地面网络为主要依托,省、市(州)、八县(市、区、行委)、校四级互联互通,联接各级各类学校的青海教育专网,满足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服务等高带宽应用需求。持续推进联网攻坚行动,利用宽带、无线网络等多种方式,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全面改善校园网络条件。实施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大力开展校园基础环境刻字化政造,推动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加快智能学习空问建设。打造具有我省特色和一定影响力的智慧教育示范区,推动教育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
2.大力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建设各级各类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示范课程,推进教育专用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机制,加强中小学数字资源建设,组织青海名师名校,开发具有青海特色和适合区域应用的数字资源,逐步形成体系完整的青海省基础教育数字教学资源服务应用体系。创新资源供给,实现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学校自主选择的教育资源和服务选择模式,推动优质资源向农牧区,民族地区集聚,提升常态化技术支撑能力。发挥“空中课堂”优势,建设以县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校为末梢的城乡一体化直播数字互动学校,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3.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深入学习借鉴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地区成熟经验。实施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计划,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支持差异化“教”与个性化“学”。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应用,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启动“互联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行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员培训,提高在线授课、网络教研、操作实践等基础能力,开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提升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建设,将编程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提升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辅助支持人才评价、教学质量监测和考试命题,探索利用智能技术建立多维、精准的学生成长档案,构建个性化的综合评价体系。
4.推进网络化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服务。
持续推进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完善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执行数字教育资源采集标准和数据规范,提升用户体验,保障国家、省级相关教育项目和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和质量。构建高效快捷的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打通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壁垒,破除信息孤岛,实现各业务系统数据互联互通,促进数据有序流动和开放共享,夯实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数据基础。建设全省统一的校园安全监控平台,提升校园综合管控能力。强化数据应用,为教育决策、师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运维和支持服务。
专栏9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
建成覆盖全省所有学校,纵向连接省、市(州)、县(市、区、行委)、校的教育专用网络。加快推进全省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智慧教育建设项目,到2025年,力争全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建成青海智慧教育云平台。
升级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网络学习空间服务功能,加强“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到2025年,力争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全覆盖。
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建、管、研、用机制,开发具有青海特色和适合区城应用的本地名师名校课程资源,建成资源共享的数字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应用体系。
上下滑动查看
宁夏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摘录)
打造“互联网+教育”升级版。
1.加快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主动服务和融⼊新基建战略,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建立和完善教育新基建保障机制,加强传统与新型基建统筹与规划,推动教育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建设协调融合发展,促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创新与变革。
2.驱动教学模式变革。
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覆盖全体师生和全部学科,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因材施教,探索推进个性化精准教学。构建智慧教育教学环境,普及智能教学助手,开展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探索课内与课外、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推广数字学校,开展在线教学、教研和课后辅导,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适应学习、深度学习,推动教与学的方式、形态变革。
3.提升师生学习能力水平。
总结推广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经验,壮大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实验区和实验校,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师信息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推进“互联网+教育”应用精准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应用能力。完善信息技术课程方案和标准,充实人工智能、机器⼈、编程等课程内容,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数字化学习实践能力、信息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
4.构建在线教育新生态。
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形成良性互动格局。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将符合条件的在线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高质量建设中小学校线上教育教学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健全在线教育资源和教育APP备案审查机制,加强在线教育监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信息安全。
5.贡献“互联网+教育”宁夏智慧。
联合知名高校建立“互联网+教育”研究中心(基地),健全“互联网+教育”标准规范体系,总结提炼示范区建设创新经验和典型模式,为全国推进“互联网+教育”提供宁夏方案。建立宣传展示机制,丰富党媒央媒、内宣外宣、网上网下等宣传渠道,构建全媒体一体化传播体系,全方位宣传展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成果,全面提升宁夏教育影响力。
专栏10“互联网+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工程
建设智慧教育门户、大数据中心、资源中心和智能应用中心,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率、教学应用普及率达到100%。提质扩面“三个课堂”应用,推动中⼩学校“三个课堂”建设和应用覆盖率达到100%。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实现师生信息素养测评100%达标。健全示范引领和创新发展机制,培育100所智慧校园标杆校,出台智慧校园建设指南,促进智慧教育发展。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质量、学生成长等维度智能分析、诊断与评价。
上下滑动查看
来源:互联网教育国家工程实验室
2、本站永久网址:https://www.yuanmacun.com
3、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
4、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6、本站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更新。
源码村资源网 » 基于区块链的学位学历认证管理系统(基于区块链的学生管理系统)
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