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网站建设公司(建瓯市网)

吴姓人口在尤溪比较多,有两万左右。

  1

渊源

  

  吴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起源非常古老。追寻根源,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在氏族社会时有吴氏族,族人后裔以吴姓;舜的后代商均封于虞,虞、吴音近,故舜后有吴姓;夏代少康帝时有吴贺,其后有吴姓。

  姓氏专家研究认为,吴氏以国为姓,得到后人的共识。泰伯和仲雍为吴氏始祖。

  吴姓,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轩辕氏直系后裔。商时,黄帝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周部落。太王有子三,三子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出生时有圣瑞征兆出现,太王对其寄于接位的期望。大儿泰伯和二儿仲雍明白父亲的意图,便南下荆蛮之地(今之江苏无锡、苏州一带),带去中原先进文化,得到当地蛮人的拥戴,拥泰伯为君长,号称句吴。泰伯无子,死后仲雍接位。周武王灭商后,封仲雍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为吴,追封泰伯为吴伯。至仲雍的十九世孙寿梦时,开始称王,建都于今之江苏吴县。寿梦有四子,老四季札本应继承王位,亦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今之常州),以耕田为生。吴国被越灭,子民以吴为姓。吴王寿梦后裔分为二大支脉:一是季札的次子吴征生,北上齐鲁(今之山东),后又迁移到晋国(山西)。这一支很旺盛,我国北方的吴姓,多为吴征生后人。另一支吴申(一说季札九世孙,一说老大诸樊的九世孙),从山西晋南迁至楚地(今两湖一带),以后繁衍下来。这一支与季扎在苏、浙一带其他支脉向百越之地繁衍的吴氏后代,形成我国南方吴姓。

  2

入尤与定居

  

  尤溪吴姓入尤时间较早(唐太和年间),人口繁衍较快,居住也较集中,各乡镇都有吴姓聚居地。始祖来自侯官、莆田、闽清的吴姓后裔集居在中仙、汤川、梅仙、八字桥、管前等乡镇。

(一)从闽侯入尤定居

  城关镇水南、管前镇南华、坂面厚禄坪、梅仙镇双峰、云林、登第、玉石,西滨镇三连、雍口吴姓。

  唐太和年间(827—835年),吴丕烈携家族由福州侯官(闽侯)古桥头迁居延津沈州(今尤溪)的大泽(驿、铎)中院(城关),建房方广五百步,传子孙百五十余口,环住稠密。唐中和五年(885年),差官要以房基地建县公廨。裔孙吴德昌等人捐出基地,奉旨赐冠带、耆宾,备钱一千贯又十六文,为祖房迁移买地,移居南滨(水南)。时豁免徭役,立碑镌记,子孙乘机迁外州府,难以枚举。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有一户迁至管前南华南段自然村。

  吴德昌后裔吴宠垂(字乾一)因南溪(水南)地势低下,常遭洪水侵扰,率妻及子品七、品九,侄品一、品二、品三等十几人,于宋至道元年(995年),迁居吴厝埕蓬莱口(厚禄坪),建蓬莱祠。因地盘小、人口多,子孙又向大田、漳平、泉州、安溪、南平等地衍展。

  吴品三的后裔吴佛才,由吴厝埕蓬莱口迁居十都双峰(今梅仙)大炉磨麦坪。吴佛才子吴永元迁北山定居,立族祖。吴永元生子柏盛,孙吴来一观、吴来二观。吴来一观于明朝中叶迁居十都蕉林坑(今梅仙云林),先在上厝搭厂居住,后搬下厝,建房产立祖。立祖后,其子孙兴旺,后又分支到各地。

  吴季机从云林(蕉林坑)随父到登第洋头入赘定居。元末,后裔吴进宝从登第迁徙雍口。

  吴我学、吴我俊从云林迁居龙云(与云林合祠)。

  吴伯聚从云林迁居玉石。

  吴立沛在1994年从云林蕉坑村迁西滨三连。

  城关水东吴姓:

  明朝,吴士庸从侯官迁入城关水东村。

(二)从莆田入尤定居

  汤川乡光明村吴厝、渭洋、大坪,西滨镇七斗,溪尾乡秀峤、草洋峡、半岭、下洋尾,梅仙镇东头、双峰,洋中镇后楼、猫坑,台溪乡南洋,中仙乡东华吴姓。

  吴玳七,系入闽吴氏始祖吴祭的十四世孙、宁真派后裔。吴佩约于南宋初(1126—1131年)自莆田辗转至沙县七都大墓里、南平、尤溪汤川吴岭头,后在汤川水尾吴厝底居住,积数年之产,吴玳七在吴厝(仁寿坊)肇基建祠。生息繁衍至今860多年,下传33世,后代播迁县内外。

  吴傅伍于明万历年间由吴岭头迁居草洋峡。吴文起约于元末明初由吴厝迁徙溪尾枣坑草洋峡自然村(时称八都火甲吴墩)。文起次子吴存祖(字陆宗)出赘梅仙东门。吴存祖子吴万端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迁居十都东头。十一代孙吴永济从东头迁双峰沶田。

  吴细妹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携侄吴三,从岭兜徙居溪尾长华村下洋尾。吴金鳌(字龙云)约于明万历廿三年(1596年)迁王珩,上世纪60年代,迁长华村下洋尾。(下洋尾吴姓还有从梅仙、华阳迁入的几户)。

  吴天义于元末明初从吴厝迁居洋中镇后楼村仙岭自然村。

  吴胜富约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从吴厝移居台溪乡南洋。

  吴国辎,字君重,约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从吴厝移居溪尾乡半岭村。

  吴一照于康熙五年(1666年)从吴厝迁居洋中后楼。

  吴永圭,字守侯,约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移居中仙乡东华。(中仙东华村吴姓谱记吴元在康熙五十八年(1720年)从汤川吴厝迁南洋再迁东华)。

  吴应祖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从吴厝迁徙渭洋。

建瓯网站建设公司(建瓯市网)

  吴尚春于清乾隆十九年(1753年)从吴厝迁居秀峤村赤坑。

  1879年,后裔吴钟守由渭洋回迁祖地吴厝。

  吴应盛约于明天启年间肇基洋中猫坑。

  吴周张于元末明初移居高坪,20世纪60年代,再迁西滨七斗自然村。

  吴娇元于20世纪70年代移居双洋洋头自然村。

  吴振伍于明成化年间(约1473年),先肇基上浆水竹兜(今汤川乡溪滨村吴厝洋),后于明嘉靖年间(约1526年)又迁上浆水后壑(今溪滨村大坪),建吴氏宗祠(清嘉庆年间,约1750年),再选浆水西洋坂,建吴氏宗祠“延陵堂”。

(三)从闽清入尤定居

  汤川乡溪坪,中仙乡文井、华阳、岭下、苏峰、吉安、竹峰、华仙、东华、双溪口、安宁,台溪乡南阳,溪尾乡下洋尾等吴姓。

  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吴景泰从闽清十二都村尾迁居尤溪十九都苍霞埕(今汤川乡溪坪村)。居住廿多年后,约于宋绍定五年(1232年),后裔吴进居、吴进玉兄弟迁居中仙山美上门亭(今属中仙文井村)。吴进居后来回迁汤川十九都吴岭头。吴进玉为中仙山美吴氏始祖。

  吴进玉在山美定居后,其后裔吴清友、吴宣义于宋宝佑元年(1253年),从山美上门亭迁居华阳文华自然村。山美吴姓后代已繁衍4600多人,居住地向周围拓展到下洋、文华、高山寨、下村坂、塘下、下岐、上沶洋、洋头坪、并播迁到文井、岭下村的江下、苏峰村的后山洋、吉安村的友溪、竹峰村的林坑、华仙村的后山洋、双溪村。

  吴清贵从文井迁居到十七都洋中。

  吴宣富从文井迁居到山美上厅。

  吴宣荣从文井迁居到文井的彭溪自然村。

  吴信四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从文井村山美迁居到安宁村歧尾自然村。

  吴细章于元延佑七年(1320年)分支华仙后坪。

  七世孙吴仙保、吴仙基,从华阳分支台溪南洋。吴长禄于清嘉庆廿三年(1818年)移居文井村双坑自然村,后裔吴宗圣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移居台溪南洋。

  昆秀房的吴锡鹤在清道光廿六年(1846年)、吴锡汪于清道光卅年(1850年)、吴锡族、吴锡瑞、吴世兰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从华阳、文华迁入双溪口。

  十七世孙吴彩喜,从华阳迁徙华仙徐州自然村,吴恒彬迁溪尾乡下洋尾。

  十八世孙吴信古于1940年、吴承顺于1953年,从华阳下歧迁吉安村友溪自然村。

  吴正传于1928年从华阳移居东华村。吴梨德于1945年移居东华村洋尾。

  吴文献于1968年从华阳移居城关水南。

  (四)从大田入尤定居

  管前镇南华、鸭墓,八字桥乡罗岩、村头、龙湖、后曲村吴姓

  宋嘉熙元年(1237年),吴坤山从大田县梅山乡雄峰村石坑迁居管前南华村南段。宋景定年间(约1260—1264年),吴万从南段移居鸭墓,为管前鸭墓吴姓始祖。吴尚三于宋嘉熙二年(1238年)从管前镇南华到罗岩做工;是年八月十五日,在八字桥罗岩择基架屋定居。这支吴姓后裔移居龙湖、后曲。

  明宣德元年(1426年),吴景茂由罗岩迁到村头村苏林。

  坂面乡街面、后禄坪村吴姓

  (时间、始祖无考)大田县(某地)吴姓迁入街面、后禄坪村,因建电站,吴姓已迁西城潘山。

  台溪乡象山、安阳吴姓

  台溪象山吴姓于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由大田牙坑入尤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迁移象山叶坑。后裔吴上进等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迁移到安阳。

  梅仙镇玉石吴姓

  吴三寅(讳宗夏)由大田白岩吴氏长板房迁入梅仙玉石村(时间无考)。

(五)从永安入尤定居

  梅仙镇南洋、经通吴姓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吴智旺由永安迁九都后孟(今梅仙南洋),改名吴圣旺,寄居在罗丹溪家。罗家无子,罗爱其才,帮圣旺娶妻陈氏。生四子:长、三、四出继罗家,次子姓吴名志珊。志珊生二子,厚俊(无传)、厚惠(字景顺)。惠生六子,从此繁荣昌盛,圣旺建祠,罗家与之同享。清朝,吴氏后裔分支移迁梅仙经通。

  (六)从南安入尤定居

  联合乡惠州吴姓

  明朝期间,吴姓(始祖无考)由南安迁入联合乡惠州村。

  (七)从安溪入尤定居

  西滨镇蕉坑吴姓

  清朝初期,吴姓(始祖无考)由安溪迁到西滨镇科竹村蕉坑自然村定居。

  (八)从永春入尤定居

  台溪乡洋尾吴姓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吴伟赓三子吴国参带明潜、明火、明莆和明瑾四兄弟,从永春县云路迁尤溪台溪乡洋尾定居。

  (九)从德化入尤定居

  坂面乡下坂吴姓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吴姓(始祖无考)从德化迁居坂面乡下坂。

  (十)从浙江庆元县入尤定居

  西城镇七尺吴姓

  清末,吴尚造从浙江庆元迁徙尤溪六都洪坑室尾坑(今西城镇七尺村)。先时,靠种香菇为生,后建房定居。

  3

迁移

  

(一)汤川光明吴厝吴姓迁移

  吴友弟(大坪祖三世孙)于明嘉靖年间(约1539年)迁居闽清县云际。

  吴元翼(大坪祖十一世孙)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迁往永泰县盘谷尚洋。

  吴其镇于清光绪年间到宁德乡村弹棉被,后在该县兰田村成家定居。

  吴应隆于明天启年间移居南平樟湖坂高洲杉洋村。

  吴敏(字威仁),迁居闽侯大湖乡后井村。

  吴必钧、吴必政,约于清崇德七年间(1642年)迁居闽侯县上街侯官村。

  (二)汤川山岭吴岭头吴姓迁移

  吴祖玉迁居仙游县潭边村。

  吴进旺迁居古田县水口。

  吴进起迁居兴化吴宅。

  吴肇镛迁居闽清十五都溪演。

  吴肇鐩迁居永泰一都璘屿。

  吴降镐迁居兴化吴宅。

  吴华迁居闽清丽山吴厝里。

  吴东周迁居闽清迎盛桥头。

  (三)梅仙南洋村吴姓迁移

  南洋吴圣旺后裔,从清咸丰十年(1680年)始,陆续有人迁到福州、马尾、南平、顺昌、沙县等地定居。

  (四)梅仙云林村吴姓迁移

  云林村吴姓后裔有人迁到三明、建阳、建瓯、南平、邵武、顺昌等地定居。

(五)台溪吴姓迁移

  廿五世孙吴垂淦、吴垂松移居南平市莱洲。

(六)中仙华阳吴姓迁移

  吴宣仁(清友孙)于宋祥兴二年(1279年)迁往莆田。

  吴章泰于宋宝佑元年(1253年)移居南平吴坑。

  十三世孙吴增贵迁往浙江云和县。

  十七世孙吴喜仁迁往沙县。

  十八世孙吴信祥迁往邵武。

  十八世孙吴信有迁往顺昌。

  十八世孙吴信从迁往顺昌大干罗坊。

  十九世孙吴志红,于1930年从下岐迁往大田桃源乡前村。

(七)汤川乡溪坪吴姓迁移

  吴新宗于宋绍定元年(1228年)携四子迁居仙游西乡潭边。

  吴进旺于宋绍定六年(1233年)迁往古田水口。

  吴进起于宋绍定六年(1233年)移居仙游吴尾。

(八)中仙安宁吴姓迁移

  吴正传、吴永裔,从安宁歧尾迁往闽清十都汪洋。

(九)2004—2006年街面电站库区吴姓迁移

  1、厚禄坪村

  吴以栋吴大鹏吴元样吴以樟吴大周吴其泉吴世英吴以喜

  吴大清迁泉州市双阳镇。

  吴桂娥迁三明。

  吴成多迁永安市。

  2、街面村

  吴大接迁泉州市双阳镇。

  4

分布

  全县吴姓19997人,占全县总人口4.78%,姓氏人口排序位于全县第6位。各乡镇都在200人以上,但占五分之四的吴姓集居在梅仙、管前、中仙、八字桥、汤川、城关等地。

  其中:

  梅仙镇4383人,分布在南洋1000多人、龙云718人、经通800多人、玉石418人、东坪176人、云林610人、东头300多人、双峰800多人、源湖30多人,汶潭16人,丁地。

  中仙乡4843人,分布在华阳、文井、岭下、双溪、东华、安宁、竹峰、苏峰、吉安、华仙。

  管前镇1724人,分布在鸭墓、南华、真地。

  八字桥1643人,分布在罗岩、村头、龙湖、后曲。

  汤川乡1444人,分布在山岭、渭洋、大坪、吴厝。

  台溪乡805人,分布在洋尾、安阳、象山。

  西滨镇(含尤溪口)661人,分布在双洋、三连、科竹、雍口、彩城。

  西城镇538人,分布在新村、玉池。

  溪尾乡435人,分布在秀峤、长华、草洋峡。

  新阳镇425人,分布在池田、中心。

  洋中镇339人,分布在后楼、王宅、龙洋。

  联合乡209人,分布在惠州、吉木。

  坂面乡205人,分布在下坂。

  城关镇2343人,分布在水东、腾洋、城内。

文章来源:百度帖吧:尤溪吧

1、本网站名称:源码村资源网
2、本站永久网址:https://www.yuanmacun.com
3、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
4、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6、本站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更新。
源码村资源网 » 建瓯网站建设公司(建瓯市网)

1 评论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